联系我们
13770980298铝艺围栏 / INTRODUCTION
历史就是岁月的年轮。自古以来,一座城市最好的记录者,就是它的街道。当城市的天际线不断被刷新时,它随之被拓宽;当城市的样貌逐渐变化时,它随之就成长。行走锦绣太原城,我发现有无数条街道记载了这座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的发展变迁,但真正能够叙述这座城市故事代表性的街道,当属是“三晋第一街”——迎泽大街。
欣闻经过三个多月紧张有序维修改造后的迎泽大街,于9月11日顺利通车,令人欣喜欣慰,心驰神往。
甲辰之年,仲秋时节,9月12日,走进迎泽大街,开启观街之旅。此行,我从大南门向西徒步,一边观赏品读,一边拍摄记录,最后到达迎泽大桥。距离虽短,但移步换景,一步一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经过再次提升改造后的迎泽大街,这可谓旧貌换新颜,你看那长长的宽宽的大街上车来人往,川流不息。仲秋时节,观赏品读“三晋第一街”,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今日的迎泽大街赋予我最大的感悟,不仅是旧貌换新颜,更重要的是生动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城建理念。概括而言,这次提升改造后的迎泽大街,突显了城市建设的安全性、舒适性、美观性、自主性和品牌性“五性”特点。
突出了安全性。这次维修改造将人非共板断面,改造成为人非分离断面,人行道高出自行车道15厘米,既兼顾了行人在人行道上步行、休闲、遛弯、聊天的安全感、舒适性,又保证了自行车、电动车通勤的快捷性;设计建设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了儿童及老年人过街时间长的真实的情况,特意在路中增设了实体安全岛,优化了交叉口转弯半径,避免多辆右转机动车汇入过街的行人、自行车流中。同步实施了地下管网更新改造,推进了生命线工程,全线敷设水电气热、雨污水物联感知设备,提升了城市安全韧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太原火车站下穿通道改造后,安全性大幅度的提升:新建了长80米的全地下人行通道,连通了迎泽大街、建设路、火车站广场、公交车站和地铁1号线。改造后的火车站站前广场实现了接送客分离道路,既然畅通了交通,又确保了行人安全。
注重了舒适性。据了解,迎泽大街全线节点新建、焕新了口袋游园、街角绿地42处,设置了46个天然花岗岩整石座椅,公共卫生间7座、城市驿站2个、儿童游乐设施3组,设置最佳打卡点54处。
兼具了美观性。街道两侧城市家具充足表现了中华传统、古典风格。全线主题色采用金色,端庄大气。迎泽大街专属“logo”独具匠心,如意祥云元素随处可见,让整个街道更具有个性化和辨识度。汉白玉栏杆雕刻了“古晋阳八景”,彰显了文化厚重和立面美感。特别是迎泽大桥上的四个桥头堡,方正的基座与挺拔的竖向元素,成为与太原火车站历史建筑遥相呼应的地标性建筑。
体现了自主性。迎泽大街维修改造,由太原市政设计研究院、市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自主设计,博采海内外先进设计理念,借鉴国内中心城市的城市建设和市政、园林绿化优秀经验,彰显了城市特色。公交候车廊亭、防撞护栏、阻车桩、垃圾箱、电表箱、交通指示牌等城市家具均由太钢等本土公司制作制作。在施工上,道路和建筑的新建、维修、装饰,城市家具的设置,由太原市政集团负责实施。园林由康培、伯耀、东大、嘉惠四家本土企业负责建设。
据了解,这次迎泽大街维修改造最重要的包含道路、排水、桥隧、照明、绿化、城市家具、火车站区域和迎泽大桥两侧立体互通设施改造、建设路下穿火车站通道维修等。
彰显了品牌性。迎泽大街和迎泽大桥是太原市的标志性、交通性、景观性、生活性主干道之一和主要桥梁。这次提升改造突出了迎泽大街和迎泽大桥标签,无论是人行道还是城市小品都打上了“迎泽大街”标签,而且以金黄色为主色调,赋予人走进金色大道,踏上金色大桥之美感,标新立异之举,突显了迎泽大街、迎泽大桥两大品牌。
(洁白无瑕金黄底座的中华宝莲灯,在太原迎泽大街精彩亮相,给人带来传统端庄大气的感觉。新中华灯展示出三种不一样,金黄色底座稳健扎实,足有1米多高,给人庄重牢靠的感觉。顶端三层圆灯错落有致,下面两层共有10盏,寓意十全十美,簇拥着中央相同的一盏,显示出东方的优雅对称中心美。因为迎泽大街堪称三晋第一街,肩负展现山西省会地标的使命,在等级档次和表现力上,应该更上一个台阶,起码要有敦实的多边体基座。如今迎泽大街上的中华灯大放异彩,重现了太原这座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的老街新貌。)
迎泽大街,是山西省太原市的一条东西向城市道路,位于太原市中心,太原市迎泽区,是太原市的标志性、交通性、景观性、生活性主干道之一。
追溯迎泽大街之前世今生。迎泽大街始建于1956年,当时太原城的道路大多只有6、7米宽,而宽度70米的迎泽大街,着实令人们瞠目了一段时日。因道路沿线有省委、省人大、省政协、太原火车站、五一广场、迎泽公园、太原工人文化宫、迎泽宾馆、并州饭店、中国煤炭博物馆、太原理工大学等地标建筑。被誉为“三晋第一街”。
1952年,太原市实施第一期城市建设总体设计,1954年形成,且受到国务院表扬。而整体规划中最大的亮点便是迎泽大街,以太原南城外一条土路为基础,设计宽度为70米的一条街。1956年,正式拉开了迎泽大街建设帷幕。
迎泽大街的前身,原本是古太原城垣南城墙外沟通两座城门的一条泥泞土路,却也是一条官道,是专为官员往来公干而修建的,因独特地理位置,在1376-1644年间便肩负起太原城连接东、西重要官道的交通重任,是起始太原、南下河东、东出娘子关著名的古代交通要道“东官道”和“西官道”。东官道,出承恩门后逶迤向南连通榆次,岔往娘子关与子洪口;西官道,出迎泽门入南关城,经小店、徐沟直达汾州(今汾阳)、平阳(今临汾)。
一年之后,太原的上空瓦蓝瓦蓝。太原人争相涌上街头,由五一广场至迎泽大桥段5公里长的宽阔路面出在太原人眼前。由于两边建筑物影响,建成后的路面实际宽度为66米。即便如此,当时在全国范围内也成为仅次于100米宽的北京长安街之后的第二大街。也因此,迎泽大街被誉为“中国第二街”、“三晋第一街”。
1975年,随着新太原火车站的正式运营,太原城向东延伸,尤其是迎泽大街,东延势在必行。1976年,迎泽大街开始实施二期工程,两年后,又一条坦途跃然向东,直达东山脚下,叫作“迎泽东大街”。很快,这条大街的形象与名字出在南来北往的信封上。
为了纪念两座古老而又有美好寓意的城门,这条大街被特别命名为“迎泽大街”。
1979年,太原市又制定了1980年-2000年的总体设计。其中,当然包括迎泽大街的再拓展,再延伸。由迎泽大街跨迎泽大桥过汾河以西,被称为迎泽西大街。较早时候,迎泽西大街到千峰附近后,向西北弯曲而去。1986年,迎泽西大街实施延伸取直工程,1987年形成了东起迎泽桥头,西至下元丁字路口的迎泽西大街。1996年,迎泽西大街继续实施西延工程,从下元丁字路口一直通向西山脚下的南寒广场(今太原汽车客运西站)。1996年国庆节,全长10公里的迎泽大街在历经40载之后,全线贯通。
迎泽大桥,处在贯通迎泽东、西大街的关键位置。民国前,这里只是一座木头搭建的浮桥。上世纪20年代,更改为石台墩土桥。1937年太原沦陷后,日军于1943年在此架设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桥,被太原人称为“洋灰桥”。在迎泽大街最初建设之前的1953年,迎泽大桥便率先动工。在历时仅仅11个月之后的1954年1月1日,横跨汾河的第一座大桥——迎泽大桥全线个桥墩,为钢筋水泥重力式桥墩,现浇钢筋水泥悬臂式板梁,桥上装有波浪式栏杆,堪称当时市政建设工程的杰出范例,在当时成为全国最长的公路桥,赢得了“华北第一桥”之美誉。
迎泽大桥建成后,日本人修建的低矮洋灰桥还保留在原地。有了参照物,新建的迎泽大桥更加雄伟壮观。1959年,郭沫若抵达太原,面对大桥情不自禁发出感慨,“汾河桥上车如涛,工地人人意气高。满载资源掀地轴,排云烟突耸天郊。城乡尽道收成好,熙攘皆为跃进豪。观罢巨型机械后,出钢今又看三槽。”
1996年,迎泽大桥再次规划,拆旧桥建新桥。这一次,日本人修筑的洋灰桥也一同被炸掉了。1997年国庆节,经过再延伸拓展的迎泽大桥重新通车。新的迎泽大桥包括东西立交引桥和主桥,全长970米,主桥长511.6米,宽50米,分8条机动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和2条人行道,不仅解决了旧桥路窄的瓶颈,又为迎泽大街的畅通与美观添加了精彩而浓重的一笔。至此,太原人的10里长街梦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迎泽”二字,也似乎成为太原市不可或缺的一个幸运词。迎泽区、迎泽大桥、迎泽公园、迎泽宾馆等地标也先后出现,随之又有了迎泽啤酒、迎泽肥皂等系列产品。
2008年,距迎泽大街初建53年后,这条街迎来首次全线改造升级。这一次,将原有的车道扩至宽敞的8车道。整顿了周遭建筑,进一步奠定了其在龙城道路中的永久地位,继续树立起其在省城太原的景色担当。改造后的迎泽大街以“复古”与“典雅”为特色,大街两边筑起棕铜色柱栏、话亭及座椅。每到夜晚来临,整个大街流光溢彩,如同一条巨龙腾飞在龙城的中心。
2021年2月22日,太原市出台了迎泽大街东延(双塔北路——东峰路)方案。根据规划,迎泽大街将向东延伸至东峰路,全长约2.54公里。迎泽大街在火车站前分为上下行,分别从车站南北两端下穿。主要工程为2座1-15米车行通道,通道总长度462米,其中敞开段总长132米,明挖暗埋段总长76.5米。其中北侧车行通道管幕施工段长102.5米,南侧车行通道长105米。南北通道分别与迎泽南街、五一东街连接。地下通道高4.5米,宽18.2米,远期设计车速为50公里/小时,为两孔单向四车道。南通道选择从车站第10组至第11组无柱雨棚下穿,北通道起点位于火车站站前广场西侧。2016年4月20日,太原火车站下穿工程开工建设。2021年11月17日,迎泽大街东延段正式通车。
2024年6月,太原市用三个多月时间对迎泽大街实施维修改造工程,9月11日正式通车。才有了如今的好模样。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离石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太原群众文化学会会员、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真实的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的“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450余篇文章。